欢迎访问国家宣纸及文房用品质检中心!

设为首页 | 收藏我们

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苏浙沪”,实践观念新理念 ----学习市委韩军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几点认识

阅读次数:893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17-01-24 15:35
[字体:  ]

 

宣城市《关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对接苏浙沪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的决定》,这两个重要文件指向鲜明、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要求明确,是解决宣城发展问题的抓手和导向。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刚刚闭幕、市四次党代会结束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动员大会,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传达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使省党代会的各项部署在宣城落地生根;二是以最好的方式,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确定的把宣城建设成为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一个提前、四个提升”和建设“四个特色之城”、“四个园”的任务;三是以最强的信号,向全市鲜明地表达我们要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全省对接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的坚强决心。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加快行动,奋起争先。

一、认真学习,更新观念,坚决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宣城下一步怎么发展,迈向什么样的目标,五年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程度?对这个问题,市四次党代会已经集中大家的智慧,谋划了全市发展的蓝图。落实党代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既要总结经验,更要在新的发展层次上,强化新理念、突出新思维、树立新认识、拿出新举措。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当前要解决好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大家形成的共识:一是必须从思想观念更新入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广大干部群众要在思想状态和观念更新上来一次彻底革命。二是必须从对接苏浙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着手,进一步提高发展标杆,加速宣城又好又快全面发展。

二、正确理解,统筹把握,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要求

市委市政府指出,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开启新征程、开辟新路径、开创新局面的“金钥匙”。如果思想解放停止了,事业发展也就停滞了。2014年6月,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期间,我们在市直单位开展了“思想大解放、服务开发区”大讨论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市委决定在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三个月的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是撤地设市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发展最迫切的一次,全社会很关注,老百姓很期待,能不能取得成果,为突破发展束缚、开拓发展空间注入新的动力,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今天到会的各位。希望大家要认清使命,担起这个责任,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针对市委《决定》中列举的思想观念方面问题的8个主要表现,各级各部门要不搞手电筒照人,以不怕亮丑、不怕伤痛的勇气,紧密联系学习对接苏浙沪,联系自身岗位职责,把自己当“靶子”,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学先进、比作为、照不足、画好“像”、转观念、明行为,有什么问题就查摆什么问题。围绕工作状况、工作职责,逐个分析,努力把问题找到,把症结找准,把原因找透,把自己查明白。在此基础上,每人都要撰写自我剖析材料,从思想深处、观念要处、行为实处进行自我挖掘、自我反思,见物见人见事,提出针对性地整改举措。每个人的剖析材料都要公开,让大家监督。具体要做到“六个破除、六个强化”:

一是破除思维定势,强化继续解放思想。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面临的环境、任务、条件和问题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坚决破除已经过时的观念做法,不当二传手,不做甩手掌柜,不搞指手画脚,不眼高手低,争当战斗员、运动员。

二是破除工作惯性,强化创新方式方法。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对干部作风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决破除过去习惯的长官意志、发号施令,遇到新的工作事项习惯于要机构、增职数、加编制、讨人手,落实上级政策照搬照抄、开会发文的创造性和结合性不够等现象。苏浙沪干部时时在状态、人人有激情,介绍情况都是谈观点、谈新举措、谈发展目标,洋溢出的必胜信心,展示的发展劲头,让人听后难忘。而我们个别同志说情况头头是道,讲成效浅尝辄止、对不上号,老习惯老办法拿在手里丢不掉,新方式新举措怎么也找不到。我们要突破思维的陈旧性和思路的局限性,全方位创新理念,全视角开拓思路,用新办法解决新矛盾,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三是破除路径依赖,强化新发展理念。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改革难深化、发展难突破,究其根源是按部就班,按照老框框老条条办事,依赖传统的发展路径,有时创新的办法就摆在那里却不敢去提、不敢去用,老是怕树叶掉下来砸中脑袋。更新观念就是要破除这些弊端,真正将发展转移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不换思想就换人”。

四是破除畏首畏尾,强化责任担当。苏浙沪发展之所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们追求目标坚定执着,人心思进氛围浓厚,担当作为奋勇直前。而我们反映较多的是作为意识、担当意识不够,企业许多事情和问题到了部门、服务窗口无疾而终,一件事情跑几趟,在路上来回折腾。这次大会以后,对这类事情不仅仅是督查,而且要纪律检查,真正克服前怕狼后怕虎的问题,做到强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提出“三个区分开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市委的态度一直明确,只要是出于公心,为了推动宣城发展,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非法利益,我们都要保护和鼓励。但是这中间如果有个人私利,有违反规定、程序的行为,搞暗箱操作,则严格依纪依法处理。希望大家切实把握好这个要求,做到心无杂念、心无旁骛、奋不顾身地干事创业。

五是破除制度障碍,强化改革意识。近年来,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总体来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深化政务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推进项目落地等方面,与企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反映和评价相比,还有差距。尤其是集中反映有的基层干部职级不高,却用手中的权力设卡刁难,谋取私利。对这些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查办。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完善制度,破除种种弊端,切实把政务服务环境和效率,把为企业发展、为百姓服务的事项做到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要真正把抓班子带队伍,树立良好作风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六是破除坐而论道,强化真抓实干。这次活动的成果检验,要做到“五看四要”“五看”就是看个人是否树立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看作风是否有敢闯敢试的胆识胸襟,看精神是否确立更高的标杆追求,看活力是否有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看成效是否展示了突破自我、担当负责的行动,总体上就是看我们知耻而后勇的精神风貌、工作实效。“四要”就是一要切实提升境界、登高望远。县市区要立足全省全国争位次,政府部门要以高效服务为职责争地位,执法部门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争满意,垂管单位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争荣誉,企业要以做大做强为追求争发展。各级要以日进月进为目标,天天向上,高标准严要求争先进。二要有初恋一样的激情抓创新,不懈追求,无悔投入。三要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解决好企业在土地、融资、人才、项目方面的问题。四要下更大气力优化发展环境,做到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部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一切围绕企业发展搞服务,一切盯着项目落地想办法,企业有事不撒手、企业无事不插手,真正把企业的难点变成政府的工作重点,把政府的目标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

三、对标一流,全面学习,借鉴苏浙沪,切实做到对接学用

最近,市委把市领导和县市区、市直部门负责同志到苏浙沪和滁州市的考察报告在宣城日报上刊登,引起了较大反响,给予了很多肯定和鼓励,更有思考深入的网友指出我们与苏浙沪发展基础不同,有许多做法不好学、不能学,如果生搬硬套、简单模仿,肯定不行。这些意见可谓一语中的,苏浙沪的经验很多,对我们来说,真正要学的核心就是发展理念、创新精神、用才意识。要想真正把真经学到手,必须克服自满、自卑、自闭“三种心态”。“自满”,就是陶醉在过去的功劳薄里,只跟自己的过去比,盲目乐观,固步自封。“自卑”,就是总认为自己的发展不如人,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缺乏勇气和超越的胆魄。“自闭”,就是“鸵鸟心态”,不敢比,不敢争,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封闭,缺乏包容开放的气度。这三种心态都是消极的,对照创新精神,对照奋勇争先的要求,都是万万要不得的,会贻误发展、贻误事业、贻误大局。我们要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创新优势,不仅要纵向比,更要横向比、跟先进比、跟标杆比。纵向比是一把“尺子”, 可以比出成绩、坚定信心;横向比更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差距、激发斗志。只有把差距作为动力,分析查找出现差距的原因,研究落实缩小差距的措施,才能在与苏浙沪的学习借鉴中实现新发展。

第一,要明确比学赶超的目标。按照李锦斌书记提出宣城“努力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的要求,着力打造全省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把宣城建设成为苏浙沪要素资源辐射的重要承接地、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客厅”以及展示安徽发展新形象的窗口。为此在三个层面确定赶超对象,既是目标,更是任务。一是市级层面,以湖州市为综合对象进行追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缩小与湖州市差距,经济总量超丽水市、衢州市、舟山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争先进位。重点工作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杭州市,政务服务学上海自贸区,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学苏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杭州市,不是比投入、比规模、比现代化,而是学习杭州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的山水一体、以人为本、自然与生态融合的绿色发展理念,学习在园林、绿化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政务服务学上海自贸区,重点学习如何为企业发展一路开绿灯,只举手赞成、不制掣反对,这方面希望今天到会的企业家和网友代表对我们的政务服务进行监督。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学苏州市,重点是学习如何借鉴新加坡工业园的经验而提炼出来的适合国情的创新理念、体制机制。二是县市区层面,各自盯住一个苏浙沪县域中的追赶对象,不仅要有总体目标,更要有具体的路径、时间节点、年度任务,要有具体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对接,切忌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一定要在把脚踩在什么地方、力往哪个方向使等方面,做得更细更实更明白更具体。三是开发园区和部门层面,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与苏浙沪园区开展结对合作和产业转移对接工作。市直部门也要主动和苏浙沪对口单位对接,学习先进理念,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把资源的“高速公路”与宣城对接起来。

第二,要明确对接举措。《实施意见》中提出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开放平台、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等八个方面加强对接,全方位推进与苏浙沪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照,抓好落实。这其中,要在基础设施上互联互通,除了在铁路、航运、河道治理等有形的方面加强对接外,还要强化与毗邻地区开展共同空间的规划共建。要在创新发展上借梯登高,苏浙沪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宣城要发展,如果仅靠一般的承接产业转移,那就会永远落在别人后面。要想实现真正的领先发展,必须通过创新,引入高端资源,抢占技术和科技高端。这两年来,我们通过市县两级建立科创基金、天使基金等方式,引入科创团队,硕果不断。接下来,市级要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苏浙沪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各个县市区要至少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一个下属科研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要与苏浙沪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接起来。同时,要积极聘请苏浙沪的专家学者、经济部门负责人当顾问,当智囊。要在产业发展上融合对接,苏浙沪转型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带来很多产业要转移,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就会有收获。同时,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照搬,必须着眼于发展、着眼于竞争,引导更新新技术新设备,进行升级换代,要着力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在生态环境上联防联治,这些年我们与苏浙沪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很好地合作,提供了很多保障。下一步要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我们生态优势,对接苏浙沪的市场要素、生产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真正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仅是旅游和文化,很多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要围绕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等关键环节,开展大气、水、土壤联防联治,使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要在公共服务上共建共享,逐步与苏浙沪特别是周边城市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的资源方面,往一体化的方向迈进。

第三,要明确对接机制。一是建立互访对接机制。市委、市政府和苏浙沪毗邻城市建立健全对接沟通机制,强化互动合作。市领导要与对口联系的县一起,与苏浙沪的县市区开展对接交流。要注重政企联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助力作用,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二是建立干部人才的交流合作机制。总结过去到苏浙沪挂职的做法,由组织部牵头,从市、县市区到乡镇,都要选派干部到苏浙沪挂职。同时,积极争取对方选派干部到宣城互动挂职。三是加快建设合作共建园区。目前,我市与苏浙沪已合作共建了一批园区和“飞地”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要进一步巩固成果,丰富内容,引进更多项目,使这些合作模式真正变为品牌。县市区和开发区都可以通过合作共建,建立点对点的直接联系通道,实现各方面深入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重要讲话中,把“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强调安徽发展“不要随大流,不要亦步亦趋,要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强调“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这是对安徽发展寄予的厚望,更是对宣城发展切中要害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学笃用、牢牢把握,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始终作为全局的引领、发展的导向落实在各项工作中。要通过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深刻认识、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新理念,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彻底摒弃,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及时喊停,坚决纠正,使广大干部切实成为新发展理念的明白人、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使宣城真正走上新发展理念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更新观念永无止境,全面对接苏浙沪任重道远,大家比的是眼界、理念和智慧,靠的是责任、能力和干劲,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立即担当起来、比学赶超起来,努力在学习对接苏浙沪中确立新理念、发现新机遇、培育新动力、跑出新速度、实现新突破,为全面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