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宣笔,不得不说到坐落在宣州区溪口镇的宣州宣笔厂,这家宣笔厂因制笔巨匠张苏而闻名,却在其子张文年手中得以传承、发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文年载誉丰硕,被授予“安徽民间工艺大师”、“安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受父影响学制笔
一人,一案,一灯,一生。张文年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一支支手工制作的毛笔之中。
“我之所以走上制笔之路,完全是受到父亲张苏的影响。”张文年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张苏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每天早上7点不到,父亲就准时起床来到工厂的桌案前,一坐就是一天。”在张文年的记忆中,父亲的一生始终没有离开过制笔,几十年来,每天伏案制笔,风雨无阻,直至年老病床上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制笔之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部投入于宣笔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传承上。
“父亲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就这样,张文年在父亲和家庭的熏陶下走上了制笔之路,琢磨起做笔的门道。当他系统学习了制笔技艺之后,更是懂得了制笔是一场对时间、体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验。
制作毛笔是一个细致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张文年告诉记者,为了磨炼性子,更好地掌握制笔技巧,刚满20岁的他就走出家门外出学习。制作毛笔第一道工序是“选毛”,根据书写、绘画要求选择不同的毛,才能制作出不同需求的毛笔。“就为了能够熟悉选料,我在江苏宜兴的杨巷镇宰了3年的羊,可以说对羊的每个部位毛的长短、质地都了如指掌。”张文年笑着告诉记者。
学成归来后,张文年又在父亲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苦心学习制笔技艺。
促宣笔发展壮大
1999年,父亲张苏患病后,宣州笔厂的重任担在张文年的身上。“我不仅要把工厂的工人们养下去,更要将这门技艺发展壮大。”张文年告诉记者,这是他当时唯一的信念。
如今,在张文年的苦心经营下,宣州宣笔的品种已扩大到近三百种,年产量达几十万支。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下,宣州宣笔厂也在发展中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厂内制作的高级书画笔,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书画店和二十多个省市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成为书画学者眼中的“香饽饽”。
但是张文年却没有止步于此。“宣笔技艺要创新和与时俱进。”张文年开始研究对宣笔产品进行改革,开发出高中档礼品套笔、书画专用笔,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2017年,我和妻子设计出一套可以替换笔头的套笔,可在楷书书写中搭配适用。”张文年告诉记者,此产品深受欢迎并在第三届安徽省剪纸艺术节暨民间工艺精品邀请展中荣获一类优秀作品。
“只知道埋头制笔是不行的,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的技艺。”于是,张文年积极参加各类展会,宣传展示(非遗)宣笔制作技艺,从“全国非遗展”、“全国文博会”到“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宣笔在张文年的手中一步步走上了国际的“大舞台”。
让技艺传承下去
后继传承,是张文年这些老手艺人最着急、最担心的事情。“国内对毛笔的需求慢慢在增加,毛笔的供应却可能跟不上。生产团队在衰落,你看我们厂里的师傅平均年纪都在40、50岁。”张文年不由担心,他们这批老师傅退下去后,没有人能拿出好毛笔了。“最可怕的就是断代,没有人能够完整地传承这些工艺。”
张文年说,宣笔制作需要从小开始学,十来岁、心灵手巧的女孩最好,一般学成需要三年。“如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可愿意耐着性子学习三年制笔的人却越来越少。”为不让技艺失传,张文年鼓励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回来学习宣笔制作技艺。
而说起儿子张孙韬,张文年有些内疚,“特警是儿子喜欢的工作,我却劝他辞去了特警工作,回来从刻字开始一步一步学,先不管以后怎么样,首先要保证这项技艺不会失传。”
为了让宣笔制作技艺能在群众中进一步广泛传播,张文年在溪口镇规划了一块几十亩大小的宣笔文化园,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向全社会招募对宣州宣笔制作感兴趣的人。他还对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提出了一个新的大胆设想:“如果我市的宣笔厂能够组建联盟或者是组建专业学校,共同出资培训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资源共享,就可以使宣笔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将制作宣笔这门中华传统技艺得到无限的延续。那时,宣州宣笔才会方兴未艾。”
“专业人做专业事,而我最大的事就是做毛笔。”在张文年看来,宣笔制作技艺需要传承,工匠精神更需传承。张文年就是这样,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传承着笔尖上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