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铁军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全市联合开展了以“红军长征与铁军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局直属机关党委牵头积极约稿组稿,遴选推荐了市局园区分局青年党员刘雪峰同志的《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宣城》。
活动主办方共收到论文17篇,经过专家组评选,评出优秀论文9篇,刘雪峰同志的论文位居三甲。刘雪峰同志曾荣获2014-2015年度市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此篇近5千字的征文中,他的笔端饱含深情,以一名革命理想的接力者的角色诠释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长征精神诸种形态,表达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宣城红色地域特征优势和革命历史传统背景,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砥砺前行,书写更加富裕美好未来的深刻思考和热切愿望。
附:
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宣城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红军长征与铁军精神征文
刘雪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的这首《七律•长征》作于1935年10月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短短8句56个字浓缩概括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遭遇的种种艰难险阻,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藐视一切困难,克服千难万险,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重温这首诗词,遥想那段峥嵘岁月,仍不禁使人血脉贲张,豪情满胸。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长征征途中培育出来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说明了80年前英勇的红军战士用脚丈量、用热血铺就的二万五千里征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伟大壮举,同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它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征是宣言书”强调了长征是向一切反动势力的豪壮宣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的红军是不能扼杀、不可战胜的,他必将是一切残忍黑暗反动势力的掘墓人。“长征是宣传队”旨在强调长征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宣传了红军之路是劳苦民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之唯一正确道路的真理。“长征是播种机”说明播下的革命火种必将星火燎原,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在将台堡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说:“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些论述多角度深刻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其漫长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必将指引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其提供强大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我以为,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尤为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一是要弘扬热爱国家民族,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爱国家爱民族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情感,更是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寻求真理的原生动力。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人从此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着严重给养不足、自然环境及其险恶的困境,为什么能够走出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靠的是革命理想大于天的信念。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二是要弘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红军长征的艰苦,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红军战士长征之初就经历残酷的“湘江战役”,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此后又经历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战役,翻越白雪皑皑的连绵雪山,趟过纵横几百公里的草原陷阱,十几万红军战士血洒长征路!其中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在种种艰难险阻面前,红军广大干部战士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意志,与敌斗、与天斗、与地斗,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三是要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既是与残酷敌人战斗史,又是与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死搏弈,同时又是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突出地表现在与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左”倾教条主义者亦步亦趋地紧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把中国革命推到了绝种亡党的悬崖边。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湘江战役”以悲壮的结果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破产,并最终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从此从失败走向胜利。
四是要弘扬公正无私,团结互助的精神
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公正无私,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长征途中,面对几十万敌军的疯狂围堵,面对恶劣险绝的自然环境,面对缺衣少食的生存条件,红军战士互相帮扶,互相鼓励,阶级情谊山高水长,涌现数不清的感人故事。《丰碑》和《一袋干粮》故事中主人公至今读来让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怀揣着伟大的梦想,勇于自我牺牲,乐于帮助其他战友。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他们”时刻想着战友,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红军长征队伍最终才能顺利到达会师地点开启历史新篇章。在与“左”倾教条主义及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无论是党和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还是普通红军战士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是要弘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红军每到一地,就积极动员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方针,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和革命武装。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为红军捐粮草,给红军带路,照顾伤病员,甚至参军打仗,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宣城市地处皖南,蕴含多彩地域元素,红色更是其中一抹最亮艳的色彩。这里的土壤浸透着着革命志士的热血,每一方山石镌刻着革命志士的丰功伟绩,每一个普通民众储蓄着红色的记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章伯钧、恽代英、肖楚女就曾以宣城师范(又名安徽省第四师范)为阵地开展了早期革命活动,传播了新文化新思想,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他们的影响下,产生了宣城第一批共产党人;遵义会议后成立的红军“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其成员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故里就在泾县厚岸乡;抗日战争时期,驻守宣城的新四军和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伪军,取得了广德杭村大捷、宣城葛子庙阻击战等胜利;1941年1月,蒋介石集团弃民族大义于不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七千名新四军战士血洒泾县茂林;皖南事变后,陈毅元帅曾在宣州、郎溪率领新四军将士,激战江南,宣州区的狸桥镇也成为重要革命根据地。粟裕、张鼎丞将军的指挥所至今犹在。
宣城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城市,从来不缺少英雄和奇迹。这片热土养育了心系教育、情系学子,关爱留守儿童,扶持贫困学生,为百姓排难,替政府分忧的第二届全国道德模王直;养育了李克强总理赞美“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最危险的留给了自己”的“最美水兵”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官东;养育了勇救落水儿童而不幸遇难的广德县大学生李本超……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
今天勤劳勇敢的280万宣城人民秉承宝贵的红军长征精神,知耻后勇,厚积薄发,奋起直追,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苏浙交汇区宜业宜游宜居中心城市征途上阔步前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宣城经济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美誉度有了新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全社会团结和谐,民主法治呈现新气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十三五”期间,是宣城提前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调转促的关键期、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期、扶贫任务的攻坚期和文明创建的提升期。我们要充分发扬“千锤百炼、精雕细作、刚柔相济、百折无损”的新时期宣城干部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旋律,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三大战略”,努力实现经济规模和质量、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区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五个新突破”,加快建设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百年梦想的召唤在前方。策马扬鞭,风光正好。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不忘初心,胸怀理想,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砥砺前行,书写宣城更加富裕美好的未来!